湖北省相关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湖北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2-09-14 浏览量: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学科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标,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湖北省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省高校学科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学科水平与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要求有差距;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和产业化需求有差距;省属高校学科整体实力不强,与教育强省地位有差距。为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服务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科教强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为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平台建设、基础条件建设,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集中资源、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使高校的重点学科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基本原则    

2.统筹规划、需求为先。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使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完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分层建设、分类管理,重点支持与湖北现代产业体系对接学科的发展。  

3.优化结构、强化特色。以优势和特色为主干,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学科结构、优化团队结构,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特色学科,使部分学科率先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坚持特色为主、多元支撑、抱团攻关、率先突破的发展模式。  

4.创新引领、重点突破。以提高学科创新能力为核心,集中力量构筑大平台、聚集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全面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协同力、创新力、贡献力。  

三、总体目标    

5.通过5年建设,基本形成具有国际一流、国内知名、省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大力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支持部委院校、省属重点高校、军事院校争创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10-15所省属高校争创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力争“十二五”期间,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排名世界前1%的学科数达到30个左右,其中进入前200位的学科数达到10个左右,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35个左右、国内前5名的学科达到45个左右;在省属高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创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  

四、主要任务    

6.依托优势,彰显特色,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要以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一系列新的项目工程和计划为契机,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纽带,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项目引导,构建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综合平台和战略联盟。把特色发展作为加快我省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面向地方、行业和区域需求,建设一批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在学科前沿领域取得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在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7.创新机制,多途并举,加强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遵循“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内在规律,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重点建设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依托各高端人才引进项目, 5年内从海外引进1000名以上学科建设急需的高端拔尖人才,依托国家和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实施“高校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800名左右教学和科研骨干到海外培训。加强高水平工程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关键岗位的海内外公开招聘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求真务实的教育管理、工程技术行家能手。    

8.立足湖北,面向未来,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为龙头,贯彻落实“以用立业、致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20个左右“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20个左右“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0个左右“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0个左右“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进一步深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大学与我省高校合作办学,加快实施“留学湖北”行动计划,使湖北成为外国留学生主要目的地之一。鼓励我省高校与国外大学一流学科建立联合实验室,探索高端人才共用、研究成果共享、技术就地转化的新模式。鼓励引入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办学经验并固化到办学全过程,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授学位,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改革研究生考试录取、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学位授权审核和投入机制;改革研究生教学模式,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培养示范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协同创新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创业本领,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9.发挥优势,强化服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重大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和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建设20个左右“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办好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实施“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科技合作攻关计划”和“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以学科为依托,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研究院”,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全面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凝练和提升新时代湖北精神,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10.整合资源,推进共享,建设高标准公共服务体系。立足现有基础,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运转高效、使用方便的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科学研究公共平台、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产学研结合服务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管理的大型仪器和科研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建立跨国界、跨区域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互通有无、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11.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切实加大经费投入,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积极争取“211工程”、“985工程”、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一系列新的项目工程和计划等各类国家财政专项建设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吸引社会、企业、个人,通过捐助、共建、合作攻关等多途径投入学科建设。  

12.加强资金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制度。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统一规划、项目管理、分步实施的办法,按照择急、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在坚持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全面推进管理信息化,确保建设资金公开透明、规范合理、科学高效。      

13.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协调和决策。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高校,校长和院(系)主要负责人是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科创新发展、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注重绩效评价,建立绩效投入体制,加强学科绩效管理和监测。  

14.完善高等学校学科评估机制。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科组织和教师创造性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等为主的评价方式,健全以创新质量和服务国家、地方、企业重大需求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采取社会或第三方评估的办法,对每所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3年开展一次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绩效投入的重点依据。  

15.改革人事及分配管理体制。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特区”,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和服务保障。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并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良好氛围;建立专项基金,实施杰出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奖励计划、学科带头人培训计划,采取协议工资、奖励工资、流动编制等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吸引、培养、造就人才。  

16.推进学科生态与文化建设弘扬“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优良传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覆盖到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全体师生;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凝聚团队精神,创造并维护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完善学术道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肩负“严谨笃学、关爱学生”的育人职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激发各高校师生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努力开创我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新局面。  

@湖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版权所有